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哪里买女足比赛

哪里买女足比赛直播 哪里买女足比赛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哪里买女足比赛>

探寻绿水青山中的共富密码

2024-01-11 09:22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日前公布:我国浙江下姜村、江西篁岭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这些“最佳旅游乡村”,既是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又真实立体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美好图景和蓬勃生机。

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等生”,这四个村有哪些秘诀?我们特邀四地文旅发展的亲历者,解锁绿水青山里的共富密码。

融合农文旅 绘出共富图

讲述人: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党总支书记 姜丽娟

远山含黛、溪水潺潺,沿着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杨线一路向西,穿过隧道看到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就到我们下姜村了。

您瞧,年过七旬的姜祖海从山上散步归来,拿一把竹椅坐在家门口,望着清澈的凤林港溪。这几年,下姜村的人气持续升温,老姜家的“望溪农家乐”迎来八方游客。

前阵子,我们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列入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消息传来后,村民们可开心啦。

谁能想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村还是穷山沟。我清晰记得,那时候村民家家户户养猪,村里露天厕所、猪圈、羊圈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2003年,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我们开始建设沼气项目,同时建起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站,用上了自来水,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得到根本好转。

下姜村多林少地,土地质量差、粮产低,以前农民种的粮食经常不够吃。前些年,村里从村民手中转租土地,规模化种植葡萄、草莓、桃子等经济作物。不仅将农作物卖出了好价钱,还通过举办观赏、采摘、休闲等活动,把游客引进了村里。

如今“下姜”牌农家酱、水果干、山茶油等系列农特产品,成为游客抢手的伴手礼;闲置农房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依托优质生态资源,越来越多特色产品和活动进入市场,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也从乡村旅游中受益颇多。

这两年,县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通过平台搭建,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就业。目前,村内已培育烧烤、石头画坊、竹编坊、麻糍铺等文旅消费业态20余种,为美丽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为了让更多乡村享受到下姜村的发展红利,我们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63个村社协同发展,通过党建联建推动区域内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逐步走出“先富带后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还结合各村特色和资源禀赋,推出打铁铺、篾匠铺、酒坊等传统文化项目,让旅游休闲业态更丰富。同时,与农户或承包商合作,大规模收购优质农副产品,贴上“大下姜”品牌标签,帮助打开销路的同时又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如今,一幅共富新图正在“大下姜”徐徐展开。共享水厂、共享茶厂等“共富工坊”成为网红打卡点;大下姜文旅会客厅于今年9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秘境综合体、程家乡村综合体项目、楼底田园综合体项目都已进场施工,新兴文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昔日穷山沟,如今变身“聚宝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丰富自身业态,带动周边协同发展,奔赴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晒出幸福生活 留住乡愁印记

讲述人:江西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村民、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曹锦钟

红薯、辣椒、黄豆、花生、玉米、柿子、枣子……放在又大又圆的竹匾里,五颜六色。在我们篁岭村,这样独特的晒秋景观是村里的特色民俗,早在2014年就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

晒秋,原本是由于村庄平地极少,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的农俗现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习俗在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淡化。可在我们篁岭,这种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激发了旅游业的创造力,造就了一幅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2009年,政府开始对篁岭进行旅游开发,“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腾笼换鸟”“产权置换”……经过六年改造,篁岭被打造成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景区。

晒秋源于村民生活所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为了充分体现晒秋的原真性,在复原的过程中,公司租赁了数千亩梯田,聘请当地村民进行农作生产,包括农产品的种收、洗晒、包装和售卖。

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我们不断挖掘乡俗、乡景、乡味、乡宿的内涵,还原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吸引更多人在篁岭的乡宿、山野、田园中体验乡村慢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乡愁印记。

以前,村民参与不足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原住民返迁和就业的方式,保障大多数村民的参与权,不仅解决了村庄的发展问题,让村民享受到旅游红利,还激活了村庄的活态文化,延续了古村的自然生命,守住了篁岭村民的乡土情怀。

现在,我们在严格保护古村落环境的前提下,努力进行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出四季旅游产品,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型向业态更加丰富的复合型转变。

大家来瞧瞧这些滚烫的数字,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到56000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到18万元以上。接下来,我们会用更多创意礼敬传统文化,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最佳旅游乡村”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改进经营方式 提升旅游品质

讲述人:甘肃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班代交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这里群山环绕,山间森林、草原、田地渐次分布,古朴的藏式村落掩映其中,宛若遗落人间的世外桃源。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这片沃土蕴藏的价值,进行旅游开发,带动乡亲们致富。2020年,我来到扎尕那村工作时,这里的旅游业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扎尕那村由代巴村、达日村、东哇村和业日村四个自然村组成。由于景点集中在达日村、东哇村和业日村,海拔最高的代巴村鲜有游客到访,显得冷清许多。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代巴村进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改造后的代巴村,一改以前“冷峻”面孔,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景、住宿。如今,扎尕那的四个自然村齐头并进,旅游业蒸蒸日上。

今年4月起,扎尕那进入旅游旺季,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节假日期间,仙女滩、一线天等核心景区游客爆满。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扎尕那景区游客接待量达12.132万人。近三年来,扎尕那旅游综合创收达5.64亿元。

火爆的旅游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多亏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形成了资产收租金、入股得分红、经营赚现金的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户均增收3万元。扎尕那旅游发展火热的同时,也带动了迭部县城及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

回顾扎尕那的蝶变历程,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特色鲜明的藏式风情,共同推开了乡村振兴大门。

为了念好致富经,我们一方面在“硬件”提升上下功夫,服务中心、游步栈道、自驾营地、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智慧系统,一个个项目建了起来。另一方面,改善“软件”也毫不含糊。县里推出规章制度,常态化维护景区旅游秩序。每年旅游旺季,全村党员轮流值班,向游客提供各类咨询服务,配合交管部门参与交通疏导、安全劝导,确保景区道路畅通。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长久地端稳端牢这碗“旅游饭”,答案就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此,我们不断用心探索、用情守护。比如,在建筑设计上,保留了藏式民居的古朴风貌,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文化生活上,保留了古老的弹唱、赛马等藏族特色文化活动,让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味道”不减。

现在,“人人热爱扎尕那、人人宣传扎尕那”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扎尕那的美正被更多人知道。

当好生态卫士 实现双向增值

讲述人:陕西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毛家锋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我们朱家湾村就坐落在山窝里。

过去,我们朱家湾村是一个乡,叫老林乡,也就是深山老林的意思。2003年撤乡并镇后,原来的三个村子合并成了现在的朱家湾村。以前,村民主要依靠上山伐木、进山打猎以及挖中药材为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村里想过各种办法,让村民们种天麻、砍毛竹、养牛养鸡,可腰包始终鼓不起来。

怎么才能蹚出一条致富路?大家伙意识到,只有摸准村情才有正确出路。村子位于秦岭南部腹地、牛背梁脚下,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8000个以上……大家一合计,决定发展乡村旅游。

2007年,随着秦岭隧道贯通,守着风景吃穷饭的情景彻底被改变了。村子被纳入“西安一小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来村里旅游。

发展旅游,大家共同得到实惠是关键。我还记得,在打造终南山寨景区过程中,我们几易设计图纸,就是为了让新建的村民安置点与人流靠近,并成为景区的配套功能区。依托秦岭丰富的生态资源,我们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有八成以上村民从事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行业。

大家伙看到了好生态带来的好收益,保护自然的种子在心里扎下了根,人人自觉当起了秦岭的生态卫士。我们村策划了“当卫士我先行”系列主题活动,组建了40余人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定期在景区景点宣传秦岭生态保护工作。

以前这里是“养在深闺”,现在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了。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立足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让生态更美、产业更旺、百姓更富。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胡晓军、李玉兰、王洋、王冰雅、宋喜群、张哲浩、李洁、方莉、尚文超)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